群名网 > 杂谈 > 正文

​毛远新今年80岁,他走出秦城后来到韶山,含泪说:我有一个大遗憾

2025-09-18 01:07 来源:群名网 点击:

毛远新今年80岁,他走出秦城后来到韶山,含泪说:我有一个大遗憾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些人的名字,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写入历史长卷,毛远新就是其中之一。

毛远新,出生于1941年的新疆,其父亲是革命烈士毛泽民母亲是优秀党员朱旦华,而他的大伯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生于革命家庭的毛远新自幼便深受革命思想熏陶,尤其是在其青少年时期,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言传身教,塑造了其敢想敢做的处事风格。

然而也正是这股拼劲,导致毛远新在毛主席逝世后因特定原因而被关押在了秦城监狱17年之久。

以至于出狱后的毛远新不但彻底化名为李实埋名于市井,更是对自己的往事闭口不言。

直到在一次参观韶山毛主席纪念馆过程中,当毛远新见到毛主席生前唯一佩戴过的那块欧米茄手表之时,往事瞬间涌上心头,已近耄耋之年的毛远新再也无法矜持,终于吐露出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原来这块手表在毛主席临终前一段时间里,曾交给侄子毛远新保管,毛远新也曾对毛主席许下承诺,会把这块饱经风霜的手表进行翻新,然而直到毛主席离世那一刻,这块由郭沫若在三十年前赠与毛主席的手表,也没能迎来它的新生。

毛远新后来回忆道,毛主席之所以同意由他将这块手表进行翻新,也是寄希望于毛远新这代人能够扛起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富裕之路。

因为此时的毛远新已经卷入了政治斗争漩涡,并且越陷越深,毛主席看着这个如同自己亲生儿子般的侄子,心底的期许只能寄托于这块手表。

然而正如表针无法逆转,彼时毛远新的命运也因自己过去多年的冲动与固执而早已注定,直到多年以后,已经化名为李实的毛远新才明白这个道理。

接下来,就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罅隙,来回顾毛远新毁誉参半的一生。

革命家庭走出的高材生

1941年2月,毛远新出生于今天的新疆乌鲁木齐,彼时他的父亲毛泽民刚由新疆财政厅厅长调任至新疆民政厅厅长,距离被反革命分子秘密杀害还有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

谈及毛泽民,许多人只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弟弟,并不知道毛泽民还是第一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更不知道在革命时期毛泽民曾担任国民经济部部长,更被当时外界誉为“红色管家”。

与哥哥毛泽东早年就外出投入革命事业不同,毛泽民在毛家三兄弟里充当了中流砥柱的角色,他不但照顾父亲、母亲直到而二老相继去世,而且还成为毛泽东韶山老家的实际掌柜,负责冲上老屋的收支开销,以及作为毛泽东革命工作的经济支撑。

因此毛泽民在加入革命事业后,一直从事后勤保障、经济建设领域的工作,直到因身体沉疴而不得不借道新疆前往苏联养病。

而在途经新疆时又因为中苏边境鼠疫而被迫滞留在今天的乌鲁木齐,并作为我党的干部代表支援当时新疆的盖世太保——盛世才的经济改革工作。

作为毛泽民唯一的儿子,毛远新出生之时,新疆的经济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可以说在毛远新出生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与自己的父亲、母亲还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

只不过对于这段美好时光,毛远新是没有记忆的,而根据毛远新后来的回忆,他关于自己父亲毛泽民最后的记忆便是在一家三口在被盛世才抓捕前分别的场景。

“我记不起父亲的形象,但是我记得母亲和我的哭声,还有牢门关闭的金属声。”

1942年9月,盛世才投靠了蒋介石,为表忠心,无情地抓捕了包括毛泽民、朱旦华在内的多名共产党人,其中也包括年仅一岁半的毛远新。

在之后的四年时间里,毛远新一直在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度过,没有自由、没有玩伴,有的只是母亲朱旦华的陪伴与鼓励,以及对监狱另一端男牢中父亲毛泽民的想像。

所以成年后的毛远新才多次对人宣称,自己从小就吃牢饭,长大了注定要闹革命,只是彼时的毛远新不曾想自己这句话竟一语成谶,多年后还要再次回到狱中生活。

毛远新与母亲朱旦华是1946年7月被营救回延安的,当时刚满六岁的毛远新已经明显懂事不少,他虽然不知道父亲毛泽民是死是活,但是当在延安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大伯毛主席之时,他就情不自禁地抱了上去。

“我有两个父亲,一个刻在我的骨子里,一个长在我心中。”

正如毛远新所言,毛主席对这个侄子可谓是爱如亲子,一方面是由于毛远新长得十分像毛泽民,难免会勾起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另一方面便是毛主席对这个从小就被敌人扣押的小革命家寄予了厚望,彼时新中国还未成立,但毛主席已经在毛远新这新生一代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我从1951年起,就在主席身边生活,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运动,主席都待我如子,江姨也对我很好。”

毛远新所说的江姨,即江青,而毛远新在之后遭受的误解和非议,也与江青不无相关。

此后毛远新在毛主席的教导与培育下,顺利地读完了高中,在将要高考之际,彼时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提出可以破格录取毛远新的想法。

面对不用高考就可以就读高等军事学府的橄榄枝,自幼就被教导独立自强的毛远新拒绝了这一邀请。

“当时主席也同意我的做法,他说只有凭自己真本事考上的大学,才叫真正的大学。”

于是毛远新在毛主席的鼓励下,更加刻苦复习、全力备考,最终在1960年的高考中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但是毛远新心中始终有一个从军报国之梦,所以在次年寒假他毅然选择转学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雷达专业,也就是从那时起,毛远新开始在学校里使用“李实”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也是主席给我起的,他说学习和工作一样,都不能依靠背景让别人对你另眼相看,而是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干。”

于是,毛远新开始了其在东北十多年的叱咤风云生涯。

海城避震

毛远新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之后,先后担任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委等要职。

这段时间里,毛远新的所作所为历来是争议不断,尽管毛远新被叶剑英元帅批评为东三省的太上皇,但是其在东北执政期间,也的确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功绩。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1975年发生在辽宁省海城市的“2.4海城地震”,在地震发生前两周内,海城地区频繁有小范围地震发生,就在当地主管部门不知所措之际,毛远新果断作出决定,命令各级党员带头号召居民做好地震逃生的准备。

要知道,二月份的辽宁正处于冰天雪地之中,东北人民习惯了在此时“猫冬”,面对地震危险许多人仍旧不为所动,毛远新便以身作则,带领各级干部率先露宿街头,随时做好迎接强震的准备。

果不其然,在2月4日19时36分,海城、营口一带发生了7.3级强震,然而正是在毛远新的带领下,多数震区老百姓都免于伤亡。

经震后分析,由于预防得当,海城地震只造成了一千三百多人的死亡,这在彼时的社会情况下已经实属罕见。

而“2.4海城地震”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由官方提前组织群众撤离、降低地震损失唯一成功的案例。

只是如今谈起海城地震,许多人都不知道这背后有毛远新的当机立断和以身作则带来的功劳。

而在海城地震发生后不久,毛远新就赶回了北京,因为他最尊敬的毛主席已经病重。

手表里的遗憾

“从我记事起,主席就一直戴着这块欧米茄手表,据我所知,这也是主席唯一戴过的一块手表。”

关于这块手表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45年在重庆举行的“双十谈判”,当时郭沫若作为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坚持赠予了毛主席这块手表。

“主席说过,他此前从来不戴手表,但是自从郭沫若提醒他开会时时间的重要性,主席又离不开这块手表了。”

而这块手表之所以成为毛远新一生的憾事,正是因为在1975年他回到北京后,便担任了毛主席的联络员这一至关重要的岗位。

“当时主席的指示都是由我传达出去的,我见他这块手表表带已经磨损不堪,就提出给他换一块表,但是主席说什么也不肯同意,无奈之下,我只好提出给主席翻新一下表带,主席这才让我从手腕上摘下这块手表。”

正如前文所述,毛主席在人生最后阶段里,之所以选择毛远新做自己的联络员,一方面是睹物思人,怀念自己早已牺牲的弟弟毛泽民。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想帮助毛远新走上正途,毕竟当时已经有不少风言风语传到中央,毛远新在东北地区大刀阔斧的革命运动,已经偏离了党的根本路线。

而毛主席之所以同意毛远新翻新表带,也意在表达对毛远新的信任与期盼,希望他不要落入极左改革思想的误区,而要在原有路线上自我纠偏,持续改进。

当然,这绝不是后人的过度解读,更不是毛远新的幡然悔悟,而是时隔半个世纪后的历史验证,更是毛主席这位伟人的殷切期盼。

然而,在毛主席去世后不久,毛远新便被秘密保护,而随着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瓦解,毛远新也再次入狱,而这一次竟长达十七年之久。

如今八十多岁的毛远新,已经习惯了“李实”这个身份,并在其专业领域内发挥余热,只不过当周围人问起他与毛主席的往事时,毛远新总是忍不住流下遗憾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