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名网 > 杂谈 > 正文

​华为市场份额仅7%,小米第四稳步增长!第一名才是真·遥遥领先!

2025-09-17 18:17 来源:群名网 点击:

华为市场份额仅7%,小米第四稳步增长!第一名才是真·遥遥领先!

做高端,这应该是过去五、六年时间里国产手机品牌喊的最多的口号了,而包括华为、小米在内的国产手机品牌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

例如早在2019年华为在国内高端市场的占比就达到了40%,而此时苹果的高端市场份额也不过41%,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那件事直接影响了华为冲击全球高端旗舰市场的原有计划。

如今华为手机业务回归正常,也逐步重回国际市场,那么这是否对全球高端旗舰市场产生影响了呢?市调机构Counterpoint的最新数据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简单说下高端旗舰市场的定义,即批发平均售价≥600美元的旗舰手机

我们先看国产手机品牌的表现,也就是华为和小米,毕竟只有这两家上榜了。

华为-7%

在高端旗舰手机市场,华为2024年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场份额占比仅7%,对比之下2020年的市场占比为9%,考虑到目前华为手机基本都在国内市场销售,可以说是单一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博弈,所以这个成绩还是相当可以的。

目前华为旗下包括Mate 60系列、Mate 70系列、Pura 70系列、Mate X6系列,以及Mate XT三折叠屏手机基本都属于高端旗舰手机,核心优势就是鸿蒙系统+麒麟芯片+品牌营销,能够更好的刺激与拉动情绪消费。

不管是高端旗舰手机的布局数量,还是高端旗舰手机的出货量市场份额占比,亦或是高端旗舰手机品牌形象的营销与打造,在国产手机品牌中,华为的实力属于单独一个梯队的存在,且无人能及。

小米-3.5%

在高端旗舰手机市场,小米2024年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四,市场份额占比仅为3.5%,也是继华为之后唯一一家上榜的国产手机品牌,对比2020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市场占比,可以说是稳步增长,这个成绩也是相当不错了。

和华为较早布局高端旗舰市场不同,小米的高端之路发展并没有几年,能有这个成绩也实属不易,目前小米只有15系列、MIX Fold4、MIX Flip等少数高端旗舰产品,相比华为在高端旗舰市场的产品布局就少了很多。

目前小米在高端旗舰市场立足主要依赖的因素包括自研的澎湃OS系统、澎湃影像、充电处理器、、极致的高端性价比,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品牌忠诚度等等。但小米想在高端旗舰市场更进一步,在国内市场的营销推广是关键。

三星-18%

在高端旗舰手机市场,三星2024年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市场份额占比约为18%,比国产手机品牌加起来都多。

三星在国内市场凉凉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很多人喜欢看到的结果,毕竟那些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干过不少蠢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是,三星依旧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在高端旗舰市场也拥有着绝对的硬实力。

目前三星旗下包括Galaxy S24系列、Galaxy S25系列、Galaxy Z Fold6、Galaxy Z Flip6,以及W25、W25 Flip都是三星高端旗舰市场的主力机型,在欧洲、北美市场销量相当之高。

顺便说一声,三星是唯一一家能够实现从图纸到生产、独立完成手机制造的国际品牌,没有之一,这就是三星手机的硬实力!

苹果-66%

在高端旗舰手机市场,苹果2024年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市场份额占比约为66%,真正的遥遥领先!

苹果旗下的iPhone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领跑高端旗舰市场,M系列芯片与iOS/macOS的深度绑定,实现硬件性能与软件优化的完美匹配是关键;同时苹果对供应链的精密控制不可忽视。

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安卓阵营的参数竞赛,苹果专注用户体验的关键触点创新,实现了体验导向的技术转化,加上品牌价值的持续沉淀与隐私保护人设持续深化都让苹果在高端旗舰市场一骑绝尘。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每年更新机型是有4-5款,对比之下国产手机单一型号的更新恐怕就有4-5款,追求精而不是多也是苹果称霸高端旗舰市场的原因之一。

侃哥叨叨

当前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仍呈现"一超多强"格局,苹果以66%的绝对统治力印证了其生态闭环战略的成功。三星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稳居次席,但其18%份额中仅0.6%来自中国市场的事实,揭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性。

华为7%的复苏成绩虽亮眼,但过度依赖国内市场(中国区贡献其高端机96%销量)的现状,恰与苹果"单一机型全球收割"模式形成镜像对照。小米3.5%的突破印证了“技术+性价比”策略的可行性,却也暴露了海外高端认知度不足的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苹果每年4-5款机型的"精准打击"策略,与安卓阵营动辄数十款的机海战术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数据显示,iPhone Pro系列单款销量超过所有国产高端机型总和。

全球高端手机市场博弈的本质,实则是体系化能力(苹果)、工业纵深(三星)、技术突围(华为)、模式创新(小米)的多维较量,而真正的破局点或在AI终端与可穿戴设备的生态融合中诞生。

数据来源:Counter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