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名网 > 杂谈 > 正文

​李嘉诚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现在舆论一面倒的声讨他?

2025-10-29 16:48 来源:群名网 点击:

李嘉诚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现在舆论一面倒的声讨他?

最近,97岁的李嘉诚再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遭受众多批评。曾经被尊称为“李超人”的他,如今却被不少人指责,甚至被比作历史上的“大奸臣”秦桧,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出售港口,触动敏感神经

今年3月,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宣布,将旗下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码头,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亿)的价格,全部打包卖给了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巴拿马运河的两个关键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尤为引人关注。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物流的关键节点,谁控制了这里的港口,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全球物流的“咽喉”。而贝莱德财团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还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特朗普执政期间就曾放话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管理权”,试图借此遏制中国。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香港《大公报》连发两篇评论开怼,众多批评者认为,李嘉诚在中美博弈如此激烈的关键时刻,将战略资产拱手让给美国资本,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影响了中国“一带一路”的航运安全 ,这无疑是在“背刺”国家,是给美国“递刀子”。

对比霍英东在抗美援朝时冒着风险给内地运物资,任正非被美国制裁后带领华为硬刚到底,李嘉诚此时“商业至上”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显得格外冷血。在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面前,他的这一商业决策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让大家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大公报》所言:“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是冷血投机的逐利者,而是热诚傲骨的爱国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家的选择往往会被放大成“站队问题” ,李嘉诚这次显然没有站在让民众满意的一方。

当然,也有部分人觉得此事被过度政治化。支持者认为,李嘉诚的公司是上市公司,需要对股东负责,出售资产或许是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或者仅仅是觉得价格合适。比如万达卖过好莱坞公司,安踏买过斐乐,这些商业行为并没有被指责“不爱国”,为何李嘉诚卖资产就遭到如此激烈的批评?但这种观点并不能说服大多数人,毕竟此次交易的资产性质特殊,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港口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二、过往“黑历史”被翻出

其实,李嘉诚这次被舆论攻击并非偶然,他过往的一些商业行为也被民众翻出,成为大家指责他的“证据”。

李嘉诚在房地产领域的囤地行为饱受诟病。2004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在成都房地产市场尚处起步阶段时,以21亿首付拿下金融城1036亩土地,随后抵押给银行获取26亿贷款,近乎零成本开启囤地之旅。按照规划,项目应在3年内完工,但李嘉诚却选择拖延,16年间仅完成6期建设,开盘间隔漫长,建成的6750套房也被紧紧捂住。周边房价从1.2万/㎡飙升至2.6万/㎡,李嘉诚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2020年,成都政府忍无可忍,全面断贷,李嘉诚才以78亿售出项目,带着38亿利润离开,却留下了烂尾楼和业主的维权呼声。

2012年,李嘉诚豪掷20亿拿下上海曹杨路180亩土地,宣称建造商场。然而13年间土地仅被挖了个坑,甚至沦为停车场。直到2025年,他以120亿售价将地卖予国企,净赚百亿。法律虽规定闲置2年土地无偿收回,但李嘉诚们总能以各种借口拖延,即便被罚款,与百亿利润相比也不值一提。囤地行为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城市发展,还让房价攀升,加重了民众的购房负担,让无数年轻人的购房梦愈发遥远。

此外,李嘉诚在商业布局上“清仓中国、押注英国”的操作也引发众怒。2013年,他连续抛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陆家嘴写字楼、百佳超市等资产,套现410亿港元。与此同时,在英国大肆投资,英国媒体甚至惊呼:“李嘉诚要买下整个英国!” 2015年长江实业迁册开曼群岛,更是让民众感到不满,《人民日报》罕见发声:“市场经济本就是流动经济,但见利忘义者终将被抛弃。”

在疫情初期,当国内企业纷纷减免租金,共克时艰之时,长江实业却被曝出对香港商户“照收不误”,甚至将拖欠租金的茶餐厅告上法庭。这一行为与其他企业的担当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李嘉诚的形象在民众心中大打折扣。

三、时代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

李嘉诚的商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代机遇和特殊背景,他的财富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码头、电信和超市等垄断性行业,其成功模式被质疑是依赖与权力的关系和利益输送,而非通过产品创新或科技突破。在港英时代,他被视为买办和白手套,服务于英国及其背后的昂撒利益集团,通过金融手段为西方利益集团输送利益,获取财富和政治庇护。香港回归后,他利用积累的资源和利益链条,继续扩大商业版图,控制多个关键民生行业,囤积居奇,转移民众财富,引发社会怨气 。

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国际环境复杂,中美从合作转向对抗,民众对“资本”的警惕性越来越高,民族意识也在不断觉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被看得更加重要。李嘉诚“在商言商”“商业归商业,别用道德绑架市场”的观点,在全球化高歌猛进时或许还能被理解,但在如今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已经难以被大众接受。

如今的中国,更加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的企业家。像华为在技术封锁下坚持自主研发,攻克核心技术壁垒;大疆、科大讯飞、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不断创新,助力中国科技迈向世界舞台。这些企业和企业家才是当下时代的榜样,而李嘉诚过往的商业行为和此次出售港口的决策,与时代的需求和民众的期望背道而驰,这也正是他如今遭受舆论一面倒攻击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