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名网 > 杂谈 > 正文

​无势可借,如何造势呢?

2025-11-27 23:16 来源:群名网 点击:

无势可借,如何造势呢?

势,《兵经百篇》解释为以优势对劣势(“居重驭轻谓之势”)。中国古代兵家很是看重“势”,对“势”有十分深刻的研究。孙子对“势”曾作过许多生动的譬喻。他说,有利的“势”,就像“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当然,古人所说的这种势,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军事指挥员以一定的军事实力为基础,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机动等手段,正确地部署部队,使自己的军队在空间上形成有利的排列和占据有利的位置,对敌人构成威胁;或者通过攻占某要点要地,歼灭敌某一部分,从而打乱敌人的排列并迫其处于不利位置。这样,就可使自己的军队勇猛无比,锐不可当;使敌人全局震撼,望风披靡,不战自乱,甚至不战而降。中国古代兵家由此而认为,善战者应善于研究势,利用势,谋划势,创造势。如孙子就主张:“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兵经百篇》也主张:“善兵者务度势”。下面还是以伟人举例。

善于在处于优势时造大势,也善于在处于劣势时造大势

解放战争的中后期,解放军一改多年来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在战略上逐渐占据了优势。毛泽东利用优势地位,精巧地编织了一个个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战略战役大势,使其大开大合、气势如虹的指挥艺术风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采用“诱敌深入”这一“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在敌人大军“围剿”时,实行战略退却,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大阵势。

这种大阵势包括:使敌人吃尽流离转徙之苦,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弱点暴露,出现过失;而自己则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形成战役战斗上的优势,以逸待劳,在有利的地点和时机,各个歼灭进犯之敌。正是用这种方法,毛泽东指挥红军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毛泽东提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大土地上,放手发动人民,组织群众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实施游击战争,在日本侵略者的后方布设了一个人民战争的大阵势,“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一心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形篇》)毛泽东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在南方,主动让出长江南北分散孤立的8个解放区,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加强长江以北阵地,从而改善了战线漫长的不利态势,避免了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

在北方,调集大军,迅速进入东北、热河,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打破了美蒋勾结,企图独占东北,南北夹击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格局,营造出背靠苏联、蒙古、朝鲜,坐北朝南与敌人进行战争的极为有利的战略大势。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正是由于毛泽东正确地选择了具有良好“民势”和“地势”条件的根据地作为依托,灵活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的方针,才形成了坚强的“自保势”,不仅有效地保存了自己,而且不断地消灭了敌人,并使红军从弱到强,根据地由小到大发展起来。

造势,就意味着要敢于冒险,敢于创造,敢于挑战。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造势,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条件上,没条件就要创造条件上。造势,也许会走向成功,但也许会走向失败。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造势要知己知彼,先声夺人

造势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条件,利用这一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若不了解自己的对手,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就不会有目的地去创造条件。造势定策,首先有把握在保证自己利益不丧失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多的利益,在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的前提下,去创造条件,战胜敌人。《孙子》讲的“先为不可胜”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劣势装备的弱小之军来讲,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弱军对强军作战,得首先考虑如何“先为不可胜”,关键是谋求如何“不被人所制”,我不可能马上置敌于死地,而只能先创造一个保存自己、站稳脚跟的“自保势”,再图赢得胜利。

运用优胜劣败规律,造成敌败我胜之势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优者胜,劣者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毛泽东指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这就是说,弱军在战争指导上可以而且必须运用优胜劣败的规律,按照战争的实际情况,在全局的弱中造成局部的强,从而在局部实现以强胜弱的胜利。积累这种局部胜利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全局上引起质的变化,战争就能实现以弱胜强的结局。要人工地制造战役战斗我优敌劣之势就要做到:要善于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以集中之势对分散之势。要善于分解敌军的强,使其由全局的强势变为局部的弱势。要善于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在局部造成敌人的弱势。

着眼整体效益,造全局协调之势

毛泽东十分重视从整体效益出发,造全局协调之势。他认为造成全局协调之势,既可以从战略上分散敌人,减弱敌人的优势,使之陷人被动;又可以使分散在各处的力量在战略上形成整体合力,增强自己的优势,争取主动,进而为歼灭敌人,转化敌优我劣的形势创造条件。

在这方面,毛泽东运筹造势的智慧主要有:以我之“面势”制约敌之“点势”和“线势”。以我之“要穴势”制约敌之“面势”和“线势”。抗战初期我军控制太行山,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等,就是这方面的范例。以己之“外势”摆脱不利的“内势”地位,以己之“联网势”破坏敌之“联网势”。所谓联网势,是指战争力量在广阔的空间形成的点布局时,多点之间有畅通的信息道与力量机动自由,从而各点位可互为利用,互相支援,协调为一个整体,连续起来所形成的“势”。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时,毛泽东运筹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就是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