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名网 > 杂谈 > 正文

​为什么大城市的青年不愿意回老家了?

2025-11-01 00:26 来源:群名网 点击:

为什么大城市的青年不愿意回老家了?

转眼,又是年底。

一大批在外工作的成年人,开始陷入新一轮“回家焦虑症”。

有人平常工作就很累,遇上假期更是忙得焦头烂额;

有人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回家,最后却哭哭啼啼离开;

还有人明明很想家,但一点儿都不想回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群体。

他们毕业后回了老家发展,工作稳定,朝九晚五,周末双休。

单位可能离家不到3里地,不用挤地铁,不用等滴滴。

别人还在纠结要不要回去过年,他们却每天下班就能直接吃上爸妈做的饭。

这个群体,被称为“小县城赢家”。

他们集齐了让所有同龄人艳羡的要素:

工资不一定高,但事少,离家近;

生活富足,不用把大笔钱花在房贷和车贷上;

家庭和睦,和家人总保持着“一碗热汤”的距离。

坦白说,下面这些场景,单是想想就让人向往:

不需要担心公司裁员,房东是不是又要涨房租;

工资虽然不算高,但有父母负责家庭开支,帮忙照顾孩子,基本赚多少就花多少;

晚上朋友打来电话说,今晚要不要出去吃点夜宵?开着车就去了,和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约约饭,聊聊最近的生活。

周末有空偶尔回乡下待两天,呼吸新鲜空气,陪陪家里的长辈,享受乡下的宁静与悠闲。

何其松弛。

反观在大城市漂泊十几年的我们,哪怕月薪2万,最后不过从一个口袋流到另一个口袋。

要不全交给房东,要不给了银行,要不就是被高物价的生活一点点蚕食完。

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一到过年回家参加同学聚会,只能进行不断地对比和羡慕,最终只剩下一声叹息。

但即使是这样,这几年还是不断有人走出县城,选择在大城市苦苦挣扎。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么选,赢家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

就像网友评论的:

所谓小县城赢家,特指的是父母双职工,自己体制内,在县城有车有房,还不是一套。

这样的人,其实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能过得好。

而现实中,更多的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没有拼爹的资本,没有殷实的家境。

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根本没有回去的退路。

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努力逃离原生家庭和出生地。

仅仅这样,就已经耗尽了所有。

我想起了朋友Z的故事。

Z在杭州读书,三年前大学毕业后留了下来。是一个服装设计师,在一家服装企业就职。

但随着这几年经济环境变化,加班加点赶作品,迎合客户的需求改了又改,甚至被驳回重新开始。

不仅是精神压力和现实压力,工资不涨反降,再面临公司裁员困境,以及越来越昂贵的生活成本,让她萌生了回老家开服装工作室的想法。

于是火速辞职,投入到的服装工作室的工作当中。

一开始,一切都如她预想般顺当。

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依赖散客来购买,很难长久维持。

最后还是得靠跑通各大服装批发市场、服装公司等等,成为长久的合作供应商。

但想要拿到这样的大单子,没有点沾亲带故、没有点门路,根本轮不到。

再加上,M长期在外工作、求学,早已习惯大城市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想到要张嘴求人,就觉得尴尬、难受、别扭,总跨不过心里那道坎。

不出意外,还没到两年,Z的服装工作室就面临关门。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

更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得知她的境况后,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骂她“不中用”。

而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被父亲指责了。

从她辞职回来以后,准确来说,从她的工作室运营亏损开始,父亲时不时就在她面前提起:

“别人的孩子如何优秀”“为什么不去考编制”,然后再一一细数她如何不是……

当晚,她就买了回杭州的票。

“现在想想,想要在县城这个讲究关系、人情的江湖里站住脚,最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

再加上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看你这样也着急,但又帮不上什么忙,只能一直挑剔指责。

这种压抑的生活让我只想逃离。”

小县城舒服吗?

当然舒服。

蓝天白云、蔬果新鲜、街边漫步,快乐触手可及。

要是自己再“争气点”,能熟练掌握各种人情往来的技能,勇闯事业不在话下。

如果家里关系也“争气点”,认识的熟人多点的话,想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出谋划策。

但这都是建立在:

父母不作妖不吸血,还愿意给你兜底;

而你也有足够的能力。

要是家里无权无势,父母天天只会指责你。

三句离不开钱,四句走不出结婚,五句都是把你养大不容易,六句说的看别人的孩子。

再加上,熟人多管闲事,邻居七嘴八舌,亲戚道德绑架。

回小县城,无异于选择了一场精神上的凌迟。

太难了。

于是,只能选择继续在大城市飘荡着。

不是不愿意回家,而是回不去。